【公安县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】 公安县麻豪口镇北堤村:与水共生 因水而兴

作者:记者陈元 特约记者王文初 | 来源:荆彩新闻 

2022-05-24 15:33:01


公安县麻豪口镇北堤村,东临荆江干堤,地势低洼,沟渠众多,曾经是远近闻名的“水窝子”“穷窝子”。近几年,北堤人与水共生,变水患为水利,铸就强村富民之路,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。
变水患为水利

     
北堤村坐困九曲回肠之地,曾经因水受困、因水致贫,1998年7月,长江流域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,公安县33万群众必须在20小时内全部转移。北堤村就在转移之列,长达半月的转移空置,让田地荒废、果实溃烂、牲口饿死。
     
“穷根子”在水,水利则百通,北堤村因地制宜“念产业经,做水文章”。经过多次摸索实践,村“两委”决定发展虾稻产业,变“排水农业”为“载水农业”,以此趟出一条富路子来:一亩虾稻田需在四周挖一米以上的沟,占去农田面积10%-20%,蓄水养虾之余却不耽误水稻种植,每亩地差不多能提升2000多元的收益。
     
短短几年,北堤村便挖沟面积近900亩,相当于一个天然的蓄水池,蓄水量超100万立方米,减少水患的同时北堤村万余亩农田旱涝保收,真正做到了把劣势转化为优势,变水患为“水利”,为“水窝子”找出了“富路子”!
借水利而丰产

     
北堤村村民涂德财和妻子一直在家务农,家里还有生病的老母亲和2个正在上学的女儿,家庭收入微薄,2015年,驻北堤村扶贫干部给涂德财带来了养殖小龙虾的技术,他开始用自家14亩田试验虾稻连作。
      
从此,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透,夫妻俩就到虾塘里开始忙活;傍晚吃完晚饭,涂德财就拿起手机打开视频软件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。第二年,涂德财将虾稻连作面积扩大到50亩,年收入过10万元,对于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和期待。涂德财只是无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获益的北堤村村民中的一个。
     
如今,北堤村对产业结构调整愈发深入,该村以吊瓜、黄桃、西瓜等特色产业为基础,从单纯的“卖果赚钱”向“以果兴业”方向探索,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依托“党支部+合作社+村民”的发展模式,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股份制合作社,通过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扶持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土地流转等服务,先后成立原之味种养专业合作社、陈家塘农业专业合作社、田丰土地股份3个专业合作社,共计流转土地2873亩。现有吊瓜产业基地515亩,桃树300多亩,年产值近700万元。

耕读传家向善
     
近年来,北堤村在长江沿岸植树造林达800亩,已将北堤打造成生态公园。北堤村清空投入48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城岛,小岛依托北堤三组李家花园天然地势而建,集观光与游玩于一体,设有网红荡桥、卡通船、水上自行车等设施。
      
北堤村“上善若水”文化馆与倾城岛毗邻而建,整个场馆通过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、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、“抗洪大抢险,分洪大转移”、“忠厚传家久,读书继世长”、“建强主心骨、筑牢压舱石”五个板块折射出北堤村“亲水护水”“海纳百川”“滴水穿石”“上善若水”的村训。
      
北堤村还成立新乡贤理事会,以乡土文化引导村民,弘扬向上向善文化。开展“十星文明户”、“最美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整理提炼“家风、家训”,累计悬挂家训牌278户,引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。在好家风的影响下,一直以来北堤村“耕读传家”之风盛行,为国家培育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。全村现有博士9名、研究生21名。大学本科生80名,其中“双一流”院校20人,“985”院校20人,“211”院校33人。这些优秀的人才不仅为国家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,还为北堤村的下一代树立了学习榜样,激励着他们刻苦努力,砥砺前行。

党报聚合云媒体

荆州日报APP